查看原文
其他

“三大战略”引领 建行再扬征帆

蔡坤 中文先驱 2020-02-09


奥克兰是新西兰的第一大城市,也是很多中国人到访新西兰的第一站。出了奥克兰机场,沿着新西兰繁忙的一号高速前往市区,很容易看到建行的巨幅广告,上面写着“中国建设银行,建设美好生活”。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似乎是在提醒大家,只要努力奋斗,在哪都能收获幸福。


新西兰建行正在用自己的实际成绩证明这一点,而这个成绩还有点让人眼前一亮。


01新西兰建行这几年



从数据上看。公开信息显示,截至2018年末,新西兰建行的资产规模、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,在新西兰的三家中资银行中,均居于首位。2018年年报中的各项数据还显示,新西兰建行正在实现高质量发展。多项关键经营指标明显提升,净利润明显增长,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在内的所有贷款没有不良。


从经营牌照上看。新西兰金融市场虽然体量较小,但二十多家银行竞争激烈。建行自2014年在新西兰设立经营机构以来,成为金融危机后首家获批分行牌照的银行也是目前拥有“子行+分行”双牌照的六家银行之一。


建行田国立董事长在新西兰分行开业仪式上致辞


再从业务上看。对公业务上,如果说新西兰建行顺利赢得一大批在新西兰投资的中资企业,如中国牧工商、中国林业、中国建筑等,多少还有些先天优势;那么,在金融业兵家必争之地的本地龙头企业、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,新西兰建行拿下当地恒天然、北方高速和基督城探险公园等客户和项目,则主要靠的是后天努力。



新西兰建行主要的对私业务是住房抵押贷款业务。不同于中国,新西兰的竞争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,相对成熟而又激烈,新西兰建行刚起步就把“要买房,到建行”的传统优势带到新西兰,今年刚刚推出的“新西兰50年来最低房贷利率”更是引起轰动。


凡此种种,让我们不禁要问,2018年来,国际形势风云变化,唯一确定的似乎是不确定,为什么新西兰建行可以实现合规经营,稳健发展?


我们走访新西兰建行后发现,这些成绩既来源于自身努力,更有建行集团“三大战略”的引领。“三大战略”是指住房租赁、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。以此“三大战略”为核,新西兰建行或许才刚刚拉开嬗变之幕。



02


建行的“第二曲线”




      新西兰建行的历史,只有5年时间。2014年7月,经过周密的准备,新西兰建行获当地央行批准,成为新西兰注册银行。这意味着新西兰建行迈出了一大步,但对于当时的建设银行来说,这只是它六十年风雨历程中的一小步。


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,建设,这两个字是时代的最强音。为了推动国家重要项目建设,管理和分配建设资金,1954年经中国财政部报请中央人民政府同意,成立了“中国人民建设银行”。1996年,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更名为“中国建设银行”。



1954年10月1日,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成立时的办公楼,现北京市公安后街3号。图为职工在办公楼前合影。


改革开放40年来,建设银行一直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排头兵,常常担任金融改革先锋队的使命。建行不断进行专业化、商业化和市场化改革,成功处置不良资产,率先建立了中国银行业的现代企业制度,率先在四大行中完成了股改上市。


建行的荣光,有人说是因为建行人才辈出,占时代之光;还有人说是因为建行顺应时代,得开放之利。或许可以从建行“善建者行”的文化基因中,一窥究竟。


以2005年建行的股改上市为例。在这前后,中国的银行业已经到了不改革无以图存的境地。在决策者定下改革路线图之后,建设银行凭借强大的执行力立即行动,赶在窗口关闭前率先达阵。


2005年10月27日,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


和苏联、东欧等国家的银行改革路径不一样,建设银行走的这一波操作,为她后来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在这之后,建设银行资本实力、公司治理结构、管理机制、风控水平、竞争能力等都有了质的飞跃,逐步迈进全球大型商业银行的领先行列。


     

建设银行2018年年报显示,截至2018年末,建设银行资产总额23 . 22 万亿人民币,净利润2,556.26 亿人民币。和2005年相比,分别增长了406%和442%,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3.3%和13.9%。


如果说,2005年的股改上市,建行背水一战,打赢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翻身仗,这是不是意味着,建行已经没有更大的挑战了?


对于这个问题,管理学家查尔斯·汉迪曾经有一个著名理论,第二曲线”。他认为,在以往的增长方式达到顶点之前,必须开启新的增长曲线。只有这样,才能依托现有的增长方式为未来的增长曲线提供动力。也只有这样,才能避免“高处不胜寒”。


其实,他的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不谋而合。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“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”。但就人性而言,对大多数人来说,如果现状还不错,那就安于现状好了。


因此,“存而不忘亡”或许比“救亡图存”更难。选择开启“第二曲线”,比阳关道上走到底更难,更何况传统银行之路越走越窄。只有经历了大彻大悟,才会激流勇进,在即将到达顶点前,再起征程。


建行就是这样。在2005年股改上市十二年后,建行下定决心要开启新的增长,推行“三大战略”,拉出一根“第二曲线”。这可以从建行擅长的住房金融领域说起。



03


住房租赁哪家强



中国自1998年启动房改以来,20年间,大量的社会资金配置到了房地产市场中——到底现在的房子值多少钱,并没有确切的答案,有人说40多万亿美元,有人说超过400万亿人民币。


在这个过程中,由于长期深耕基础建设,建设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领域一直独占鳌头,成长为中国最大的零售信贷银行。“要买房,找建行”的品牌广为人知。


      目前,建设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高居银行业首位。2018年年报显示,建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 .75万亿人民币,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34.49%,略高于对公司发放的中长期贷款。


1987年,建行太原分行的房改住宅储蓄宣传。


但是,建行清醒地看到,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。一方面,“住房难、住房贵”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国社会最大的痛点之一,另一方面银行巨量资产的质量好坏也受到房价下跌带来的风险。


2018年6月,在上海举行的“陆家嘴论坛”上,建行董事长田国立表示,“房地产市场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控和对冲机制,房地产金融化同时,又在不断地违背金融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基本原则,最终会使得房地产市场越来越依赖推高房价”。


田国立认为,“实际上和美国相比,中国的房地产泛金融化和高估值对社会的影响更加复杂”。老百姓、企业、金融业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在房地产上形成了僵持局面。


时光流转,和2005年一样,建行仿佛宿命一般,又等来了一个新的轮回,必须率先趟出一条路,突破这个僵局。这条路,专业术语称作“弱化住房金融属性”;说白了,两个字,解套。



有道是“苦不苦,想想长征二万五;累不累,想想革命老前辈”,2005年的建行股改,堪称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,这次面对的房地产金融改革,放眼全世界,也没有成功经验可循。金融老前辈们,不是搞出了日本房地产泡沫危机,就是放出来美国次贷危机,稍有不慎,就是一场灾难。


建行这次全力推进的方案,是住房租赁。



建行的逻辑很简单,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而不是用来炒的”。房地产的关键在供给,供给的关键在空置房,空置房的关键在租房。但是,房地产进入了相持阶段,租房又何尝不是在相持阶段,房东频频涨租,房客担心受怕,“黑中介”、“假信息”大量存在,种种社会痛点在租房市场盘根错节。


      表面上,租房市场是一对一的出租和承租关系,实际上,背后是信息流和资金流。建行拥有海量的住房数据和资金优势,通过搭建阳光租赁平台,巧妙设计金融产品,建行有这个能力培育长租市场。一旦长租市场发育起来,房地产满盘皆活;而对于租客来说,“长租即长住,长住即安家”。


认准就行动。2017年年底,建行率先推出住房租赁的金融解决方案,致力于满足百姓的阳光安居需求,为租赁市场“增信”。短短一年多时间,建行的住房租赁服务平台已在全国300多个中心城市运行,上线房源超千万套,合作机构过万家。建行在发布主要城市房屋租赁价格指数的同时,还通过“存房”模式增加市场供给,成为了平抑租房市场波动的“压舱石”、“稳定器”。



04


普惠金融看建行



建行在立行之初,主要服务于重大建设项目,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,建行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,明确了以服务大行业、大企业为核心的“双大”战略。


仅以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为例, 2018年年报显示,建行为这个行业提供的贷款占全行贷款比重达到了9.48%。建行前十大单一借款人中,这个行业贡献了7个,累计获得建行贷款2155亿元人民币。这个行业利润稳定,回报期长,风险较小,如年报所说,“基础设施相关行业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较低水平”。


但是,在华丽的成绩面前,建行清醒地看到了这背后的沉重压力。


     一方面,近年来,特别是近十年来,中国进行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,这为擅长基建的建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。


     另一方面,中国国内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,受到固定资产投资动能衰减等各种因素的影响,大型基建项目开始减少,增量有限。


     事情还没完,还有一方面,中国制定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,竞争将更加激烈。


于是,银行业紧抓大行业、大企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,可谓“僧多粥少”,不但如此,僧越来越多,粥越来越少。


2018年5月,建行又一次给出了新的方案,发布普惠金融战略,将普惠金融业务提升到全行战略高度,将目光从“大行业、大企业”转向“小行业、小企业”,决心既要保持传统优势,又要适时调整。



建行董事长田国立这样解释道,“大趋势有时是很残酷的,我们做‘大’业务习惯了,当风险、危机一步步走来时,我们或许还在‘灰犀牛’背上狂欢。因此,今天的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,一定要认识到我们正站在发展和衰落的关口,面临着艰难的选择。”


改革开放以来,建行似乎在每个年代都有这样一次“艰难的选择”,某种意义上,这不是建行的选择,而是时代的选择。


      如果说,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,时代需要大行业和大企业的崛起,建行跟对了时代,也跟上了时代;那么,现在的中国,已经进入了新时代,需要成千上万的小行业、千千万万的小企业的觉醒。


     有数据显示,中国大陆目前注册的市场主体 (包括小微企业、个体工商户) 达7300多万户,中国经济的未来,包括就业、税收、创新,将更多地依赖于这些新兴成长主体。正如建行董事长田国立所言,“得草根者得天下”,“未来会有更多的腾讯、阿里在其中成长诞生”。


侠之大者,为国为民。建行眼中的普惠金融含义非常广泛,不光是支持小微企业,还包括支农扶贫,“开门”办大学,开辟 “劳动者港湾”。总之,就是要把从政府、企业到客户个人都联系起来,用金融支持各方主体更加积极健康地参与市场活动。建行还时髦了一把,喊出了“B端(企业)赋能,C端(客户)突围,G端(政府)连接”的新潮口号。


思路决定出路,建行立即行动。


到2018 年末,建行已经向55万小微企业发放了超过7000亿的贷款,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和新增均居行业首位。建行把银行办到了村口,设立的“裕农通”普惠金融站点近19万个,服务农户超过1200万户。建行大学的数十个校区日夜忙碌,将金融知识涓滴引流到传统金融教育无法覆盖的群体。遍布全国14000家建行网点的“劳动者港湾”,践行着让户外劳动者“累了能歇脚,渴了能喝水,没电能充电,饭凉能加热”的朴素初衷。这一切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



05金融科技来帮忙


面向个人和企业客户,建行分别端出了住房租赁和普惠金融两道大餐,既是基于历史积淀,也是着眼于未来,既是从实际出发,也是向新时代迈进。


但是问题在于,不管从哪里开始,最后都要打通历史和未来,匹配实际和时代。幸运的是,今非昔比,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建行有一个支点,金融科技。



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中,银行业历来是探索和运用先进科技的先行者。银行业务先后经历了电子化、网络化,人们与银行的联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。


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,互联网巨头纷纷“跨界”试水金融领域,汇款、理财、信贷等传统银行服务在指尖就能完成,银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

建行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,并把金融科技提升到了全行的战略高度。



以普惠金融为例,普惠金融并不是撒大网。具体而言,普惠金融关注的小行业,是指行业细分演进状态下的小行业,并不是容量小的行业,代表的也不是小众市场,而是大众市场。而小企业,是指海量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。


发展普惠金融也不能光靠良好的愿望,还得有能力。小行业、小企业虽然基数大,商机多,但是单户授信金额小、客户零散、缺少担保,导致成本高,风险高。换一个角度来看,高成本和高风险正好意味着高门槛。建行方案是,通过金融科技,率先迈过这个门槛。


       

     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建行举全行之力,历时六年,打造了业内领先的“新一代”核心系统。建行经营六十年中积累的海量数据,把系统功能训练得精准而强大,可以实现“批量化获客、精准化画像、自动化审批、智能化风控、综合化服务”。 


以建行的“小微快贷”线上产品为例,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,它能实现“一分钟” 融资、“一站式”服务、“一价式”收费的“三个一”客户体验,广受用户欢迎。不仅如此,根据建行2018年年报,该产品的不良贷款率仅有0.16%,略高于电信、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业的0.14%,风险比针对其它行业及个人的贷款都低。


建行的金融科技,充分诠释着互联网 “开放、共享、合作”的精神实质。建行热衷于“搭台”,让各方来“唱戏”。建行搭建的企业智能撮合平台提供“融资+融智”的一站式服务,实现项目、产品、服务等各类资源的精准对接。


       建行联合云南省政府开发的“一部手机办事通”APP,是智慧政务领域引人注目的创举。它联通了从省到村的五级政府机构,自2018年末上线4个月以来,注册用户突破150万人,办理民政、税务、医保、人社等14个主题的政务共计超过490万件;云南319个建行网点、1587台智慧柜员机也都可以办理政务,成为“百姓身边的政务便民中心”。


建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小试牛刀,更加坚定了其战略决心和雄心。她还向志同道合者发出了“开放边界、彼此加持、互动生长、共创价值”的响亮邀请。可以预见,主动拥抱新科技的银行不会消失,新金融的服务边界将大大拓展。



06新西兰建行密码


“太平世界,环球同此凉热”。远隔万里的中国建设银行,挥一挥“三大战略”的翅膀,也许会给新西兰多一个选择。新西兰建行作为建行集团的海外一员,也需要再扬征帆,因地制宜地拉出自己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。


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,目前来看,新西兰建行的机会不错。


     

一方面,大气候上,中新两国的经贸合作非常密切。尽管近期有一些插曲,但2018年两国双边贸易额再创新高,达到300亿新西兰元,中国已成为新西兰最大的贸易伙伴。今年阿德恩总理和帕克贸易部长先后访问中国,两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处于谈判升级过程中,并承诺将更有效地在 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合作,可以预见,中新的经贸关系只会越来越紧密。


在具体操作层面,新西兰建行的灵光不断闪现,着力点越来越清晰。


我们想把建行集团在金融科技方面好的成果和做法,引入到新西兰来。”新西兰建行总经理祁军表示。据悉,建行的“新一代”核心系统已经在新西兰部署运用;新西兰建行正在积极探索引入建行的移动支付APP——“龙支付”,应用在华人签证、护照申请缴费等多个支付场景中;紧锣密鼓准备中的,还有“小微快贷”这个产品,这并不奇怪,新西兰中小企业众多,雇员不满20人的占到全部企业的97%。



     

另一个重点领域是交易撮合。“金融的本质就是broker,只有不断撮合,才能不断地创造出商业机会”,祁军表示。一旦打开了这个思路,真可谓广阔天地,大有可为:银企合作、银政合作、同业合作、第三方市场,处处都可能是富矿。


据悉,今年4月,新西兰建行承办了新西兰基础设施代表团全程在上海期间的活动,促进了两国专业人士的深度交流。近期新西兰建行加入了本地小额清算组织,将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账户服务。新西兰建行还在积极推介新西兰的机构投资者赴中国投资,协助与中国有密切经贸往来的新西兰企业到中国发行人民币“熊猫债”等。


在住房市场,新西兰建行将继续耕耘 “要买房,到建行”的品牌,与此同时,会加大对本地住房租赁市场的调查研究。祁军先生表示,“租房难、租房贵”也已经成为了奥克兰、惠灵顿等新西兰主要城市的一大社会痛点。对此政府正在采取行动,借鉴集团经验,建行等商业机构也可以作出有益的探索尝试。


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。新西兰建行的发展轨迹,让身处南半球寒冬的本报记者平添许多激情和振奋。有理由相信,在建行集团“三大战略”的引领下,新西兰建行的下一季,会更加精彩。




▼更多精彩推荐,请关注我们▼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